新闻动态
- 发布日期:2025-10-08 20:45 点击次数:178
这是「神希园」的第 997 期 原创
作者 l 周浅来源 l 神希园(ID:shenxiyuan999)出汗作为一种非常正常的生理现象,在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所体现,比如,在经过一番运动后,往往就会出汗,再比如天气炎热、温度较高时,即便只是坐着不动,也会出现汗液流出的情况,当然,这些都属于正常的生理代谢。虽说汗液会让一些人感到不舒服,但适当出汗可以将体内的热气宣散出去,还具有散寒的效果,同时,还有利于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,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出汗,其实就是身体排邪的过程。
但正所谓“物无美恶,过则为灾”,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个“度”。适当排汗有好处,但若是汗液排出太多,反而会对我们身体造成极大损耗,且不说对脏腑的损伤,就津液而言,津液流失太多,体内的平衡就必定会受到影响。
图片
在中医看来,出汗多基本可以分为这两种情况,一个是自汗,另一个就是盗汗。自汗就是在没有剧烈运动,也没有受到炎热天气的影响下,不断地流汗,这大多是气虚所致,因为气有固摄的作用,可以将身体里的津液给牢牢固摄住,不让它随随便便的流出来,可若是气虚了,那么就会固摄不住。
而盗汗的“盗”字,其实用得很巧妙,就像是小偷一样,白天看起来并无异样,但到了晚上,在我们入睡的时候,汗液就会不断往外冒,而当第二天醒来时,汗液就又停止了。盗汗多是与阴虚有关,所谓阴虚内热,当体内的阴津受到干扰,不能固守时,就会出现外泄,而中医讲究阴阳平衡,若是体内的阴变少了,那么阳气就会增加,阳气过盛,会在体内形成阳热,将阴津从肌肤赶出体外,于此便就有了出汗的表现。
既然知道了出汗异常的病因,那么治疗起来,其实也就不那么难了,在古代,就有一个专门用于止汗的药方,距今已有了千年的历史,这个方剂就是“牡蛎散”,这个方剂出自宋代的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。在众多固汗止表的方剂里,牡蛎散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,很多药方虽然具有止汗的效果,但往往也只是附带作用,但是牡蛎散不同,它是直接奔着止汗去得,有着很明确的目标。
图片
牡蛎散主要由3味药材配伍而成,即黄芪、麻黄根、煅牡蛎,在原文记载的用量是各自一两,也就是15g,不过在煎煮的时候,会加入小麦“百余粒”,整个药方起着敛阴止汗、益气固表的效果,而关于这些药材的具体作用,我们不妨来一起了解一下。
麻黄根其实就是麻黄的根部,关于麻黄这味药材,其具有解表的效果,可以让人发汗,是治疗风寒病症的常用药材,但麻黄根不同,麻黄根主要用于止汗。此外,牡蛎咸寒,可以将体内的汗液收敛住,让出汗的症状不那么迅猛,以缓慢的实现体内的阴阳平衡,同时,牡蛎质重下降,还有滋阴的效果,而关于这个功效,在《医林纂要》也提到过,牡蛎“清肺补心,滋阴补血”。如此,便就解决了体内阴虚的问题。
作为“补气之长”的黄芪,味甘性温,主入脾肺,脾主肌肉,肺合皮毛,可以防止因阴虚所引起的皮毛不固,津液外流而出汗,黄芪和牡蛎的相互配伍。标本兼顾,因此,止汗作用就格外显著。
图片
“汗为心之液”,由于出汗过多,会影响心阳,造成失眠心悸,因此,这个时候,小麦的作用便就体现出来了,小麦甘凉,入心养阴,可以祛除内心烦热、清心除烦,具有安心神的效果。
这四味药材合用,可以共同达到益气固表、敛阴止汗的作用,同时还能安稳心神,对于经常出汗,还伴有失眠、心悸的人群来说,这个方子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选择。不过,牡蛎散的止汗作用虽然很好,但如果是因阴虚火旺所导致的盗汗,或是阳虚欲脱导致的大汗淋漓,就并不适用此方了,使用前,还需谨慎辨别。
温馨提示: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平台立场。本文仅作知识分享,不构成对任何方药或治疗的推荐,不能代替医疗建议,请勿盲目试药,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责任。如有诊疗需要,请到当地医院就诊。END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